孩子,他的,成人,很老,祖父母
提問: 如何讓孩子明白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死"等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兒童問題咨詢專家趙遠虹接受時訊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生老病死都是他不可能不面對的重大人生問題。當他問及時,教育者如果避諱或顯示出恐懼,孩子就會意識,這是一個不受歡迎的題目。然而他的問題并沒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開這一疑慮。所以,大部分人只好以各種民間傳說及迷信中涉及死亡的內容作為替代理解。  
 
  那么應當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呢?趙遠虹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復。  
 
  4歲以前的孩子一般不會主動提出這個問題,除非家中或他的生活環境出現具體的死亡事件。第一次主動發問死亡問題一般是4到5歲之間。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人生的許多問題都表示出興趣,與具體的死亡沒有多大關系,而提問的本身也表示他的一種發育上的成熟。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講,“死”只是一個詞匯,他并不太懂這個詞匯的含義,他能理解的往往只與他經歷具體的過程相關。比如他在醫院接觸到過這種事情,就有可能把醫院當作“死”的歸宿了。看見骨灰盒,他會認為“骨灰盒”就是“死”的意思。  
 
  6到7歲的孩子一般不認為死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有可能會認為“死”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睡著了的現象,現在不吃不喝,不喘氣了,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再醒來。  
 
  趙遠虹說,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當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教育者盡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他問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時要簡單明了,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騙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著了”等等。當孩子沒有正面問到的時候,盡量不要討論這個題目,因為孩子的成熟度有異,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提到這個問題,反而會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會引起談論此類話題的較多機會是家中有寵物死亡,或在看電視的時候。  
 
  教育者在回答問題前需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因為你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避諱,而不談論這個題目。第二,當孩子來提這個問題時要認真傾聽,從而判斷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滿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點就可以結束談話。判斷時可用反問的方法,如“你說呢?”“你認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認為天堂什么樣呢?”這么做,有80%孩子就會很滿意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孩子經常提到的,就是問:“媽媽(爸爸或其他親人),你會死嗎?”因為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不成形,如果家長直接答說“會”,將使孩子誤以為近期就會發生。所以在回答該問題時務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會死”。通過多次強調“很老”這個字眼,使孩子覺得時間還很長,不會因為他的親人受到死亡威脅而不安。趙遠虹說,我們成人往往會忽略孩子的視角,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一個初中生就已經“很老”了。  
 
  “如果家長自己處于悲痛之際,沒有辦法談論這個問題時,就要跟孩子如實講:我現在還不能談,等我可以談的時候再談,好嗎?切記不要做空口的承諾,一旦孩子不了了之了,就讓他不了了之。”趙遠虹表示這種特殊情景需要家長特別注意。  
 
  7到9歲的孩子已經對死亡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他們與成人世界溝通的渠道擴展很多,也可從多種媒體獲得豐富的信息,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離別,對在自己身上也會發生的客觀事實是認同的態度。  
 
  但他們多多少少還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對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準,比如他在電視上得到消息說,廣東刮臺風,傷亡若干人,他雖然在北京,但因為對自然知識的掌握有限,也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但這不是缺點,成人不應該取笑他。趙遠虹建議,可按情況給孩子提供一些有關書籍。孩子需要冒險的時候,你就教給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他應該怎么應付,教給他如何戰勝困難。  
 
  10到12歲的孩子對死亡的態度接近成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反應有時很冷漠或無所謂,但是同時會把內心的悲哀轉化成一種非正常的暴怒或暴力行為。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備抽象思維能力和理智判斷能力。他們對死亡的看法雖然跟成人沒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們的感情世界明顯動蕩不安。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驚恐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  
 
  現在社會上有一個問題比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給祖父母照看。因為許多老人自身對死亡就有種恐懼感,他有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常對孩子講起這種事情。在趙遠虹的咨詢中就碰到過這樣的案例。因為小孩子對許多詞匯只能按照字面上的意義理解,比如“你真氣死我了”,“你不吃飯我就打死你”等等,一旦事情發生,小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對老人的去世負有很大責任。  
 
  趙遠虹特別強調說,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邊,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養育人,那么老人的死對孩子的打擊就比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為都可能發生極大變化,有幾種典型的現象會出現:如身體常常不適,喜歡獨處,沉默寡言,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情緒無常,百無聊賴等等。家長要有很大的耐心對待此類孩子,盡可能通知所有與孩子日常生活有關系的人員,如教師、十分信任的某一親戚朋友,一起進行關注。  
 
  “死亡這個題目因為種種原因很少被公開談論,如同性教育一樣,死亡觀一般也屬于自學內容。因此往往會出現年齡與死亡觀相矛盾的現象,如有的15歲的少年對死亡的認識不及一個10歲的孩子,甚至有的成人仍持有很幼稚的死亡觀。這尤其需要引起我們的社會學家和教育者的極大注意。”  


參考文獻:中國兒童教育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t3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